2016-06-30 野生动物影像背后的故事

用影像记录和传播生态文明

2016年5月,Heven 作为“野性中国”摄影师,和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一起,再次前往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,拍摄濒危野生动物——绿尾虹雉。他们历经艰难,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美丽的生命,践行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使命。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0.jpg

▲凌晨6点,Heven已经在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海拔3600米的圆草坡,架好器材,屏气凝神专注地守着,待"主角"绿尾虹雉一出现,就按下快门。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1.jpg

▲野生动物摄影师、JAKET董事总经理Heven

作为一名企业CEO,每次外出拍摄野生动物,成了Heven最享受的日子。只要进了山里,他不再是JAKET的董事总经理,而是野生动物摄影师,同行的摄影师们都习惯叫他"帽子"。在深山里无法洗澡,他就一身冲锋衣,平日精心打扮的发型也软趴趴地贴着额头,十几天下来,胡子拉碴的,同事们常开玩笑说"像野人一样"。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2.jpg

Heven已连续2次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纪录片《绿尾虹雉》拍摄,该片计划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,分别以影像记录下绿尾虹雉的生活习性,让更多人认识这一濒危物种。他第一次前往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是2015年的11月,在海拔4300米的红山顶守了十多天,什么都没拍到,只能遗憾离开。但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,"无功而返"已是家常便饭,他们用时间和毅力写就,美感和富有生命力的镜头语言。

2016年5月,Heven带上镜头再次进入蜂桶寨自然保护区,登上海拔3600米的圆草坡,用半个月的时间去记录"活着的凤凰"——绿尾虹雉。

 

5月8日 9:30 

 

上山之路:难以想象的艰辛

 

 

 

 20160630_150550_013.jpg

因保护区人迹罕至,生活物资极度匮乏。为了保障在山上一周的生活,摄影师们一大早就忙碌起来:在山脚下的镇上,购置所需的粮食、蔬菜、肉类、方便面,以及发电机、汽油、锅具等。

  

QQ图片20160704172338.png

▲当然二锅头也是必须的!

高原山上气温寒冷,适度饮酒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5.jpg

▲摄影师们的拍摄装备:每人都有四台“大炮”(镜头)、灯具,脚架等其他摄影设备,还包括一台摄影机,以及摄影机的脚架,而脚架重达30斤

 

 

因蜂桶寨地形地貌复杂多变,托运物资的马匹无法通行,摄影师们只能自己与当地村民合力将物资背负上山。Heven和同行的摄影师行进在或枝藤交错的原始密林,或遇坡度高达60-70度的碎石高山,又或是仅一人通行的石崖边,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师而言,要拍出好的片子,不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、体力,也会面临更多的险境和困难。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6.jpg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7.jpg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8.jpg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19.jpg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0.jpg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1.jpg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2.jpg

Heven和11名“背夫”合影。倘若没有这些“幕后英雄”,摄影师是不可能完成这次行程的。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3.jpg

▲高海拔地区气压低,普通锅无法将水煮至100°C,米饭夹生

使用高压锅才可以把饭烧熟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4.jpg

▲每逢下雪天,山腰水源被封,只能煮雪获取饮水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5.jpg

▲摄影师在圆草坡营地的小木屋内休息

在长达8小时的攀登后,Heven和同行伙伴们才抵达海拔3600米的圆草坡营地。"这次条件最好了,可以住在保护区为巡山员修的小木屋里。"对于Heven来说,在野外拍摄,常常都是住帐篷。



5月9日—5月10日 

 

守了2天 拍摄无果

"当时不甘心是唯一能想到的"


为了不错过任何一次机会,Heven每天从早上五点半出发,天完全黑下来才回到小木屋,而午餐则是自带干粮在野外解决。

拍摄期持续了半个月。在这个季节,广州的天气已经逼近30度,而圆草坡还下了场冰雹,气温低至零下20度,摄影师要裹着羽绒披着雨衣在山顶静候。

由于距离远,山坳中的"绿尾虹雉"就是百米以外的一个小点儿,如果不是用望远镜和长焦镜头一点点的搜索根本就发现不了。

20160630_150550_026.jpg

▲在高海拔山上疾步转移,好的身体素质是“标配“。否则会出现高反症状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7.jpg

由发现绿尾虹雉的粪便开始,顺着山坡由下而上,在林缘灌丛草甸地带寻找它们的踪影。而有时发现它们在对面山坡的丛林上,为了离"目标"再靠近一点,Heven不得不扛着笨重的摄影器材在空气稀薄的山边疾步跟进,等到赶过去,却已没了踪影。连续2天,一直没拍到绿尾虹雉,似乎好运气还差那么一点。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28.jpg

▲海拔3600米上,Heven要寒风中拍摄一整天

 

5月11日  10:28


一场旷日持久的“捉迷藏游戏”

 

       Heven好不容易追踪到绿尾虹雉的身影,但晴朗的天气只维持了2小时,接下来的几天都是大雾、大雪天气。山上多变恶劣的天气,更加大了拍摄的难度。摄影师不得不在雪地上继续蹲守,希望等雾散云开,能拍到出来觅食的绿尾虹雉。而这一守,就是一整天。

       在能见度很低的雨雾中,摄影师们很难发现绿尾虹雉,当然,绿尾虹雉也看不到摄影师,也许,他们距离很近。如同一场捉迷藏的游戏。

 

20160630_150550_029.jpg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30.jpg

▲雨雾天气下拍摄到的绿尾虹雉

 

20160630_150550_031.jpg

 

▲晚上8点半,Heven和奚志农回到山脚下的住处

小木屋笼罩在云层透出光晕中,神秘壮丽



5月12日  7:12 

 

"好照片是守出来的"


12日早上5点半,Heven就起床出发了。在一处有绿尾虹雉踪迹的山腰“潜伏”了起来。守了大约半小时后,于早上7点多,终于拍到了绿尾虹雉。她站在离镜头前方200多米远的山崖上,阳光的照耀下,它深蓝色的体羽闪出金属般的光泽,在草甸上觅食新钻出的植物嫩芽。

 

20160630_150550_032.jpg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33.jpg

▲5月12日,Heven终于拍到绿尾虹雉

它正停落在山崖边的草丛中觅食

 

绿尾虹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,目前仅分布于四川、云南西北部、西藏东南部、甘肃东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,野外现存数量不足3000只。绿尾虹雉属鸡形目雉科,大型鸟类。雄鸟羽毛由10种不同的颜色的锦绣所组成,在林中漫舞徜徉时,象彩虹一样灿烂夺目。它们生活在海拔3300米-4200米之间,终年被云雾笼罩着的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中。那里自然条件非常严酷,整个夏季几乎都被阴凉的细雨包围,冬季则被皑皑白雪覆盖。

 

20160630_150550_034.jpg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35.jpg

▲绿尾虹雉

 

20160630_150550_036.jpg 

▲绿尾虹雉(亚成鸟) 

Heven在距离20米的山崖处等待了20多分钟

终于拍下它腾空起飞的瞬间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37.jpg

▲绿尾虹雉

 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32.jpg

 

 

20160630_150550_039.jpg

 

 

每次拍摄留下的遗憾,都成了下次出发的期待。由于这次拍摄大雾天气的干扰,Heven很遗憾没能拍到更多绿尾虹雉的照片。为了记录到更丰富的绿尾虹雉生活情况,他还将再上山几次,并且计划录制部分声音、影像记录,通过全国JAKET店铺向公众传达自然保护意识,激发更多人加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。或许就从认识绿尾虹雉开始,让大家了解到更多生态物种。


 

 



 

用影像记录和传播生态文明

20160630_150550_040.jpg

20160630_150550_041.jpg

 

首页 分享